NLP:生活上的碎碎念

pexels-photo-725255.jpeg

無論催眠或NLP,都非常注重「語言」與「信念」這回事。

NLP的基本假設中,有提到一則基本假設「地圖不是實地」;儘管有12-16個基本假設放在那裡,但個人還是覺得,若是「地圖不是實地」闕如時,其他的基本假設可能不會有太大的作用。

也可能是時間到了,最近常有朋友討論到:「你的催眠,好像和傳統催眠不是那麼像,但是差別在哪,有點分不清楚。」

感謝這些朋友,這也提供了我一個思考的機會:「差別,在哪呢?」

回過頭去看看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浸淫歷程,從催眠,到NLP,乃至於其他領域的涉獵學習,似乎在過程中,從一個自以為優越的主導者,逐漸走到對象身邊,和他們站在同一邊。

「同一邊」,這個很難只靠說說,就可以讓當事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覺。

這必須理解:

  1. 當事人當下「相信」甚麼?
  2. 當下的「語言」,能不能營造當事人「同一國」的感覺?

想像一個狀況,一個成年朋友,常常來找你抱怨他的伴侶關係。

一個有「有傾聽經驗」的人,多半都會產生以下的假設OS:

  1. 這個人一定需要伴侶的肯定
  2. 這個人應該愛他的伴侶。
  3. 這個人是不是希望得到伴侶的愛?
  4. 這個人到底在幹嘛?問他相關問題都說不知道!

基於大膽的推測:一個成年人,如果只有負面部分存在,例如怨恨、厭惡,其實大可選擇離開,尋求另一段新的關係,不必待在原地,承受那個無助又無奈的痛苦。

但,不是當事人的我們,所想的任何狀況,也不過是「假設」或「猜測」,可能接近事實,也可能相差甚遠!

在我現在的習慣,也許在前輩眼中嗤之以鼻,但我仍習慣這樣做:

雖然還是有「判斷」,允許自己把「判斷」這件事情先放著!透過彼此的對話,慢慢了解「事實」與原先的判斷是接近,亦或是先前只是錯誤的臆測。

在催眠或溝通的過程中,「語言」的模式,正是協助當事人探索自己的世界的工具之一。

而所謂「真實世界」,也許與我們「相信的生活」有明確或模糊的界線存在,雖然當事人在某個時候會認為認為前方貼著「此路不通」的告示牌,也許有可能,那後面正是通往理想狀態的捷徑哪!

陪伴當事人翻山越嶺,如實關照自我的重重假設。

僅此而已,沒有批判建議或勸告。
經過探索、碰撞、擴展,看看這過程中會發生些什麼,造成甚麼改變。

感謝曾讓我陪同探尋內在世界的朋友們,這使我發現:

過程中,引導者的任何勸告批評,對當事人真的不是那麼必要。

「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!」

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

侏儸紀公園的恐龍如此,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!
如果讓溝通掉入包裝著勸告批評的「我對,你錯」的立場爭辯,
蠻容易堅固化原有的問題,也讓當事人開啟「麻煩模式」:

  1. 維持原有狀態,同時產生反抗心理。
  2. 放棄自我,暫時順從。

表面陷入僵局或一時得到了解決,再拉長到未來個人歷史時間線上來觀察, 似乎都沒啥好處。

即便是後者,頂多也就是讓我們操作者的自我感覺蠻良好的。

也有朋友問:「學習催眠或NLP的技巧容易嗎?」

當然容易!

甚至可以說,只要會說話,就會使用!
只是用得好不好的差別。

我的觀察是覺得,這部分取決於使用者的人文素養的深度。

coach_01

大體上,催眠或NLP的使用者,到後期可以分為:
「優越的熱心指導者」,很喜歡教人「怎麼做」;
「對等的謙虛探索者」,很好奇陪人「找方法」。

人,不是神,

有時候很聰明,有時候也會做蠢事⋯⋯

現在的愚蠢,不代表以後永遠不會聰明;
唯有看到自己是「人」的這一面,
全然接受那個自己的「聰明」與「愚蠢」,
才能給自己機會,看到那個標籤後面的真實,
對不?

 

NLP:你的NLP是「限制框架」?還是「擴展地圖」?

pexels-photo-914185.jpeg

NLP的啟蒙老師,大樹老師,
在課堂上常提醒我們:
「有些人在學了NLP以後,會成為所謂的『NLP怪人』,
就是用NLP去框架身邊每個人的行為與類型,而喪失了NLP核心的擴展精神。」

(大致上是這個意思啦!)

這部分倒是常常成為我提醒自己的正向anchor。

NLP有許多「假設前提」,
耳熟能詳的諸如:「有效比真實更重要」、「你所溝通的意義,就是你所得到的回應」……等等。

有些課程並不強調這些,我個人是覺得這部分是NLP的核心精神。

沒有這些「前提」,將難以得到真實的「後設」。

但是,再好的精神變質後,也難有作用。

有些朋友常被這些「假設前提」框架住,
忘了 NLP 最最核心的那個部分:「生生不息的擴展地圖」。

blog_2014050902

每個人的世界觀,造就了他所感受的的世界,也形成了他的認知地圖。

而NLP的學習,蠻多部分是去理解他人的地圖結構;
然後利用這個地圖結構,攫取自我需要適用喜歡的部分,
進行有意識地轉換,成為自我的養分,來擴展自己的世界觀。

這是避免自己,在單向線性邏輯思考限制下,被限制性信念給框架住。

讓自己的世界,從扁平的狹窄視野,成為3D ,甚至4 D的立體空間!

拿NLP的信念,去框架一個人的思考與行為模式,還會是 NLP 嗎?

再多的引經據典,最多只是個「 NLP 怪人」,甚至是「NLP殭屍」,
一個沒有靈魂的 NLP 使用者。

blog_2014050901

我不知道,身為一個NLP訓練師,不管拿怎樣的證照,應該有怎樣標準做法。

至少我很明白:訓練師如果是那個「NLP殭屍」,必將病毒散播者,矛盾且難以平衡。

朋友啊,
你是用物所為?
還是為物所用?

你的NLP是
「限制框架」?
還是「擴展地圖」?

NLP:關於「地圖」這回事

pexels-photo-269746.jpeg

在NLP許多的基本假設中,「地圖不是實地」是其中一則廣為NLP人所提出分享及應用的。

最近,對於「地圖不是實地」頗有所感。

「地圖」,是經過人為測量後,再行繪製的產物。

但,

在我們使用地圖的經驗中,
卻常發生當地實際狀況與圖說不合的狀況,在經濟發展快速的都會地區尤其如此。

站在「專心」使用者的角度,或許會抱怨:「這是甚麼爛地圖!?」

請別忘了:
地圖,畢竟只是一個工具。

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,所有的建設都是一層層疊加上去;

地圖,或許不全然符合現況,
其中卻也包含了蛛絲馬跡,協助你在現況中暢行。

個人使用經驗上,也會以地圖或導航為參考,
但仍須對應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地景來使用。

人,也是如此。

在許多言語或表現的背後,
其實也有很多部分需要去釐清與確認,

才會知道:
啊!原來這個人這樣說這樣做,是因為他想要那樣的滿足!

真相,只有一個,
感覺,可以很多!

N.L.P.心得:基礎裝備

keys-workshop-mechanic-tools-162553.jpeg

「N.L.P.」,「Neuro Linguistics Programming」,
如果以中文直譯,或許應該稱作「神經語言程式學」。

就和很多開始學習NLP的夥伴一樣,我對於NLP的認識懵懵懂懂,和催眠之間弄得不是很清楚。

我個人最早知道這個名稱,
是在羅伯.法格(Robert Farago)的「催眠自我療法」一書中見到。

回想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大大寫著:
「以自我催眠的力量,讓你的人生改觀。」

多麼吸引人的一個 title!!

看過之後,一陣忙碌也就忘了它的存在,「N.L.P.」這個名詞也就很單純地以「名詞」這個角色儲存於我的大腦記憶區,直到規劃自己成為一個心靈工作者的過程中,正式進行N.L.P.學習,才再與這個領域喜相逢。


在「催眠自我療法」書中的導讀提到N.L.P.的起源,
原來是1970年代,約翰.葛瑞德(John Grinder)與理查.班德勒(Richard Bandler)兩位「非科班」出身的傢伙(稱現代的大師為「傢伙」感覺很怪,但心情倒也很爽!),結合了Grinder身為語言學家,以及 Bandler 身為電腦程式設計師的專長,發現心理臨床應用上實用的應用技巧,即使如他們兩個非科班出身,也可以藉由模仿精神醫師的作法,對患者達到一定程度的作用,在經過幾年的整理,終於初始有了一個有系統的操作方法。這也是了解人與改變人的三個途徑:神經生理的「知覺」、溝通表裡意識的「語言」,以及將人類行為固定模式程序化的「策略步驟」。

在親自模仿(或是也可以稱作另一種「學習」)當代美國四位溝通及心理治療大師:
溝通大師葛瑞利.貝特森(Gregory Bateson)、
現代醫學催眠之父,艾瑞克森催眠法創始人米爾頓.艾瑞克森(Milton Erickson)、
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.薩提爾(Viginia Satir)以及
完形治療創始人弗列茲.珍珠(Feitz Pearls)的過程中,
更充實了N.L.P.的內涵,將四位神人的心法修正發展,最後提煉成現在N.L.P.這滴精粹的蜜。

簡單的說,甚麼是「N.L.P.」?

我會說:
這是一個模仿卓越的技巧心法,透過適當的模仿與策略設計引導,可以快速學習任何事物,調整狀態。

「N.L.P.」可以應用的範圍包山包海,
從節食減肥,到改變個人歷史、前世今生解碼⋯⋯

事實上,在我的閱讀與學習中,也有其他方法可以達到類似的調整效果,
但,「N.L.P.」最不一樣的地方,首在於對於每個個體獨特差異性的尊重,
其次在於它構築在一套「基本假設」之上。

必須承認,這套「基本假設」在我從事身心靈工作或溝通時,幫助並提醒我尊重當事人的「個人感覺」,而非以我個人主觀意識經驗套用在對方身上,效果斐然!

「N.L.P.」之「基本假設前提」:

  1. 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他的正向意圖。
  2. 地圖並非實地。
  3. 生命與心智系統是具有系統性的。
  4. 沒有失敗,只有回饋。
  5. 有用比真實更重要。
  6. 每個人都擁有他所需要的資源。
  7. 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。
  8. 彈性就是影響力。
  9. 愈小的工作愈好處理。
  10. 溝通是多管齊下的。
  11. 有選擇比沒選擇好。
  12. 任何人都可以活的完美無缺。
  13. 任何行為在某種狀況下都是有用的。
  14. 得到的反應就是溝通的意義。
  15. 行不通就改變。
  16. 彈性就是影響力。

在這些「基本假設」前提之下,事實上不只於身心靈工作領域,在對於各方面諸如行銷、業務、學習……等各個方面都更容易放下所謂「我執」的僵硬角度,能在自我原則的方向中,更有彈性地去應對各種不同的想法與問題。所以,儘管在基礎的部分與架構我學習了不少新的技巧與觀點,但,「基本假設」卻帶給我莫大的幫助。

另外,在我們常常會問道聽到的一個問題:

「如何成功?」

N.L.P.提供了一個「必然成功公式」,
這在人際溝通與目標設定上也有其幫助!所謂的「必然成功公式」,包含了以下三項:

  1. 結果(Outcome):
    先設定了你要的結果,自然可以找到達成結果的技巧或方法。就像我們總要先知道自己的目的地,才能決定交通工具的形式,是一樣的道理。
  2. 敏銳度(Acuity):
    如實觀照,全盤考慮一下這個結果的影響。
  3. 彈性(Flexibility):
    視狀況選擇可使用的工具。
中國人常說:「天時地利人和」,N.L.P.的「必然成功公式」也是符合此理的執行祕法呢!

由於我是先學了催眠後,再進行N.L.P.的學習,常有人問我:「催眠」和「N.L.P.」哪個比較好用?或哪個比較容易學習?

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來說明:「應用層次」與「學習層次」。

在「應用層次」上,對我而言兩者或有差異,卻又異中求同:傳統催眠有時著眼於問題發生的「源頭」,N.L.P.重心在「結果」的設定;傳統催眠有時過程較長,N.L.P.有時速度較快。但以我來說,兩者不甚有太大的差別,在應用上交互使用的狀況很多,或已無痕跡地混在一起,成為另一杯全新口味後勁十足的調酒。或許在前世回溯上我也會使用milton model 來緩緩引導對象進入他的潛意識世界,在催眠過程走他的時間線;但有時也會走時間線中,使用頓然中斷法讓當事人快速開啟他潛意識的大門,端看當下對象的狀態,這又與N.L.P.尊重個體差異的觀點不謀而合。

在「學習層次」上,N.L.P.需要更精細地去分辨當事人目前的狀態,並選擇相對應的工具來符合當事人的需要;對我來說,這是挑戰,卻也是樂趣所在。當事人的五官氣色,呼吸深淺,肢體顫動,一切變化都在自己的觀察下慢慢呈現。高中時的生態觀察轉而成為人類心理生理觀察,似乎也相差彷彿。

但不可諱言的是,N.L.P.的觀察技巧在進行催眠工作的過程中,提供了不少工具與協助,如實觀照當事人當下狀態與需求;或許,這也是一個自我療癒的過程,提醒著自己在某些時候,必須要適度解離,同樣地如實觀照自己的狀態與需求,是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