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最近的一個男性朋友來找我隨便聊聊他的問題。
(以山姆的定義,只要非收費case,就「隨便」聊聊,想到什麼就提些什麼囉)
以他的敘述,本來是一個內向退縮的人,
後來經過某些學習,以開放的態度不斷強迫自己改變,
成為一個感覺起來蠻積極向前的人。
讓他困擾的是,在對應兩性關係時,
這位朋友可以在網路上熟練各種話術或是技巧,
可是實際邀約見面,卻總是功虧一簣。
「實際上的你與網路上的你好像不是同一個人!」
這是普遍上女性對這位朋友的回饋。
這位朋友蠻帥,也很聰明,為了要「追女」,他努力收集好多笑話與橋段,也都會進行各種問題的演練。
為什麼還是會有這樣的結果呢?
或許可以想想:
當我們學習或模仿了許多技巧招式,把自己包裝程某個樣貌的人的時候。
我們的內在是否也如實地相信了這件事情?
有時我們上了很多課,學了很多東西,
有點像是給一個女生化了個蠻漂亮時尚的妝,可是夜闌人靜的時候,有沒有勇氣看看鏡中卸了妝的自己?
內外拉扯交戰時,即便絕世高手也是束手自縛。
換個角度,再從NLP的「後設程式」(meta-program)來探討一下。
「你怎麼做出選擇做現在正在做什麼的事呢?」
這是一個對釐清當事人性格蠻有幫助的一個問題。
當事人回答問題時的語言細節,會透露出它是屬於哪一個類型。
如果當事人講的東西不夠清楚,可以將這個開放式的問題,更改成封閉式的問題,來幫助自己或當事人去了解。
最常用的是:
- 今天早上起床時:
A. 先盤算今天可以做什麼事。
B. 先想到今天不要做什麼事。
- 想到現在的工作:
A. 想像到完成後,很有成就感!
B. 想像到過程中遭遇許多問題。
- 有個考驗在生活中出現:
A. 這是個機會,做了再說。
B. 覺得很多問題會冒出來,要避免嚐試。
如果當事人選的A選項比較多,或許可以定義出他是「目標趨前型」。
如果當事人選的B選項比較多,可能他是屬於「問題避離型」。
這沒有優勝劣敗的差別,就只是單純的一個存在狀態。
當開始訂定目標時,人們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取向:
有人會被目標達成後的成果所吸引,
有人會發現將會遇到的困境與問題。
在NLP發展初期,就發現人們除了這兩種動機取向,還有許許多多的行為模式。
將這些模式整理出來,成為「後設模式」的基礎。
只是,人性總是走在發現之前,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懂得利用這些分類特徵了。
像是「人相學」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命理學或技術,也是將人分類,進而處理人際關係衍生的各種問題。
如果再將這些模式放到企業老闆身上時,就會發現:
幾乎所有的老闆年輕創業時,都是「目標趨前者」。
他們設定目標,同時想方設法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。
他們不怕風險,因為看到藏在風險後的誘人成果。
可是,如果衝得太快,跑得太慢,都會讓人尚未品嘗成功,就會懷抱著夢想倒下。
老闆們會怎麼做來應對這個問題?
這時多半可以聘請一些害怕風險的「問題避離者」來工作。
問題避離者的另一個特徵,是他們也很容易被問題所吸引。
當「問題」與「成果」放在一起時,問題避離者總是看到問題而非成果。
老闆聘請這些人來為他看到問題,並解決問題。
老闆總是看到成果的吸引,而對問題幾乎視而不見;如果沒有問題避離者的協助,他可能很快就會抱著理想倒下,鬱鬱而終。
但是,老闆們很快就發現,
他請來的問題避離者常常讓他深陷在問題中;問題避離者太容易被問題吸引了。
甚至,在還沒有開始工作前,已經想到很多天馬行空而現實裡幾乎不會發生的問題。
不管怎麼激勵問題避離者:「當我們一起達成目標時,成果會有多美好!」
問題避離者丁不進去,他們的世界還是充滿了擾人的問題!
最後,
老闆終於想到如何來使他們開始工作:他讓這些避免問題者面對更大的問題與困境。
問題避離者就會開始動起來了。
最常說的話可能是:
「公司如果不能度過這個問題,明年大家只能吃自己了。」
「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,關係到你的團隊的未來。」
「如果你不能解決這個問題,我們只好請你走路,另請高明。」⋯⋯
當問題被解決,成果利益的分配常常是被目標趨前者拿走了。
主動設定目標的目標趨前者,常常是社會的支配者。
而問題避離者,就算達成目標,也不會有「得到成就感」的快樂。
因為「問題」,是處理不完的。
這是世俗眼光的角度,
也是為什麼坊間這千奇百怪的激勵課程,可以收得貴貴的,活得好好的原因。
目標趨前的人,總會是贏家嗎?
其實也不然。
某些領域的工作,問題避離者有天生的優勢,像是:諮商與輔導工作。
在這類工作中,目標趨前者總是受到成果與快速達成的誘惑,很容易急功近利,導致看不清來訪者真正的問題。
或者,看清來訪者的問題,卻不能顧慮來訪者現階段的狀態而強行揭露,迫使來訪者的另一個傷害。
問題避離者的迂迴與小心,剛好成為現今功利社會的缺失,成為一種極具競爭力的優點。
在NLP的觀點中,
認為沒有不好的特質,只有不夠寬廣與彈性的選擇。
就現實生活中,
沒有人在人生的每個面向中,是單一的「目標趨前」或是「問題避離」啊。
想像一下:
老闆應該不會回家以後,用更大的問題強迫家庭成員乖乖聽話。如果他這樣做,一個悲劇家庭就會等著他。
而問題避離者在面對人生問題,例如:建立家庭這個議題。幾經修正後,還是會設定一個目標,完成生命延續成家立業的生命課題。
為了讓大家過得更幸福,NLP建立了一個模式,幫助問題避離者設定目標,也幫助目標趨前者看見問題所在。
這套模式叫「結果設定」。
為什麼是設定「結果」,而不是設定「目標」?
因為「目標」相對是在遠處的、不具體的、還沒有實現的。
而「結果」,是現在便能就近創造出來的、能看到、聽到、感覺到、聞到、嚐到的五感感官經驗。
這可以激勵人產生一個驅動力,讓人朝那個「想要的結果」更努力。
NLP的另一個基本假設前提:「愈小的事情,愈容易做到。」
每一個「結果」,也會是我們朝向「目標」前進的具體佐證,讓我們確實感受到自己是向著那個目標方向前進,擁有那個踏實的安全感。
或許,我們也可以用SMART來確認自己是不是設定好自己現階段所要的結果:
- 明確具體(specific)、
- 有意義(meaningful)、
- 可達到的(achievable)、
- 和自己切身相關(relevant)、
- 可預期完成的(timely)。
這是以NLP來分析目標趨前者內在神經系統的流程。
當一個人使用這樣的方式思考,就能學會目標趨前者的內在策略,換句話說,就能擁有另一個相反的能力,讓人有選擇不同策略的方法。
「設定結果」有點複雜,而且過程需要亦步亦趨。
為什麼要如此?
因為這樣才能透過程式化的步驟,
隨時修正任何一個環節中,目標趨前者對問題的視而不見,同時也修正問題避離者專注問題而無視目標的缺陷。
一個簡單的「設定結果」步驟可能是像這樣的:
Step 1. 想像實現理想狀態的自己,以及與周遭親朋好友及同儕間的關係。
- A: 你所期望的是什麼?請以正向且具體的方式描述出來。
(「正向」是指使用「正向敘述」而不是「否定句」,「具體」是指「清楚明確」的人事時地物與數據)
- B: 之前所指稱的,是「自己可控制」的嗎?
ps’: 「自己可控制」的意思:我要某個女生愛我。這不是我可以控制的,因為有主控權的人不是「我」這個人。但是,我們可以把這個目標轉換成:「我可以做些什麼,好幫助這個女生愛我?」
- C: 當理想實現時,我會看到什麼?聽到什麼?感受到什麼?
- D: 實現理想時,我看起來像什麼樣子?會如何影響周遭的人?我喜歡嗎?我生命的重要他人(例如家人)會喜歡嗎?
Step 2. 釐清與確認「理想狀態」與「現狀」間的距離。
- E: 現狀是什麼?
- F: 維持現狀的好處是什麼?
- G: 我如何維持現在的好處,而提升到「理想狀態」?
- H: 邀請身體裡,負責「創意的部分」來想出辦法。
Step 3. 確認實現理想的過程與風險。
- I: 我要怎麼得到我所需要的資源?(從個人到社會的資源)
- J: 我要怎麼善用我已經擁有的資源(在〔I〕中整理得出的資源)來達成我所想要的結果?
- K: 現在,在我完成計畫後,我要做些什麼,來開始行動達成夢想?
回到那個來找我朋友的身上:
他能具體想像積極向上的樣子嗎?
他能感受自己積極向上的感覺嗎?
他能知道自己積極向上的好處嗎?
可以如實觀照,
雖然會有點痛,
我相信他有能力做得到,並成為他想成為的人。
或許,
有時真正的改變在於內外認知真正的自己後,
所有的技術才會如自己所期望的發揮作用,協助改變。